一些关于留学

对申请的一些小心得

写在前面

为什么会突然想写这一篇post?我在这一天内同时经历了被学妹问经验,并且看到了HDU-CS-WIKI

说些题外话,其实真的很想 hdu 也有一个真正的指南,但这也需要很多的 hduer 去努力的维护他。

第一次看到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 的时候,为之震撼。能把大学活得这么通透或者说明白, 现在再去重新看这本指南,也会为自己在大学没能想明白一些事而感叹。

那真正能写这一篇文章的原因,我想也是因为我开了两次关于申请的讲座,回头看,如果没有更多的文字记录,反而是一件很可惜的事,趁我还能记起这些内容,尽早将他们记录下来(大部分内容都是演讲的话,为了文本通畅,稍微做了一些调整,也有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

目录

为什么选择留学

从高考开始讲起吧,我不太确定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就是在高考前夕对高考已经是麻木了,能强烈的感受到自己就是一台机器,不停的机械重复。(很好笑的是,我老师后来和我说,我那段时间眼神里都失去了光) 至于最后的结果,也就是高考成绩不太好罢了。

现在看来,当时的心态就是对考试这件事产生了极度的焦虑,觉得高考就是一辈子的事,决定了你一生的路(人生的容错其实很大,甚至高考失败本身就不是错)。 我的老师,家长都和我说,我在高三最后的时间极度阴郁 后来只要回忆起这件事情,内心都不断在加深一个观念——再也不想考试了,我想逃离这个体制,但发现自己(即使是现在)也没有完全摆脱。

我的高中应该是当地最好的一所了,经历过高考这件事,Plus周围的人,都很厉害,可能导致了我的名校情节,(我确实还存在名校情节这个事情), 那么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需要花四年去一个更好的学校,更好的地方,所以选择了留学 (我觉得这件事其实本身也是很冲动的,就是我花我的四年去做这样一件事,真的值得吗,我最后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赚米,还是真的有一些学术追求)

冲动

(我现在去评判我的留学客观来说,肯定也不是很理智)

我举一个身边的几个例子,iyear,不能说的太具体,但是他拿了大厂的SSP,他很明确,读hdu,只是保住了他的下限,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会被卡学历(当然排除杭州某些厂),上限则是靠自己的,对于他来说,不挂科就是满分,剩下的是,就是怎么提升自己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为什么说我是冲动的,对于我来说,我上面的认知真的是很浅短的。因为我一直被世俗的认知绑架,传统观念上,大家都会觉得这一生就是 读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第一步都没做到,我就觉得很“不配”活着。

思考

当然,留学这件事对于不同人的目的本身就不一样,eg.家里有公司,有资产,那就是酒桌上的社交手腕;

那我后来的认知是什么样的呢?

当我真正开始接触计算机了,你会发现美国/硅谷真的是很宝藏的地方。

举一个最近的例子,在 deepseek 出来了以后,Nvidia 股票暴跌,我身边有些同学在和我唱衰美国科技行业了。不管怎么样,我始终持保留意见。 而当OpenAI发出4.5,O1,O3,google 的 Gimini 2.5 还有 grok 这些模型的时候,相比之下,他们才真的是在亮肌肉。

第二个方面是教育质量上的。

从国内的课程上来讲(目前还仅限于hdu),开始真正上相关 cs 的课以后,你会发现学校里讲的很多东西算很浅显的。 以线性代数为例,我们的线性代数除了行列式的计算,矩阵就讲了一丁点吧,为什么要用矩阵,矩阵的意义是什么,更深入的了解矩阵,你们有思考过嘛,或者老师带着你们思考过。我猜大部分情况下应该是没有的,大部分人也就是应付一下考试。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引出 CS自学指南 了,我相信有些人应该是听过的,不排除杭电确实又些好老师,但是我觉得学cs配合这个材料的话 食用更佳。再然后,你会发现,美国大学真的有很多高质量的课程(线性代数MIT 18.06 CS6.824)。(推荐一手nju蒋yy的os)

再反思

我给自己的目标很大也很小,大的是,我很想,能找到自己的路,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例如赚米,科研 or …… 之类的。

小的是,现在的我允许自己失败,即使两年后的你,真的没找到工作,真的没能继续做科研,竟然都已经去做了,那就享受它吧!

有目标,内心坚定,才能坚持下去,甚至我想在走上这条路后,也不会后悔

需要准备些什么

我认为在留学准备阶段(也就是开始下定决心要留学到申请前的时间),需要关注的只有这四个事情:GPA,语言,软背景和GRE。

从大小上来看(在PPT上),我将 GPA 放的最大,显然,在我的认知里, GPA在这四者中是最重要的。如何保持一个比较高的 GPA,应该有很多方法, 包括但不限于,选课上的技巧,多和老师沟通,认真对待平时分以及有效的期末备考。

语言,则是托福和雅思的选择,绝大部分情况下,美国托福,英联邦雅思即可。更详细的我会在后面提到。

软背景,这一项我认为对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策略重点是相当不一样的。从地区上来讲,美国会比注重英联邦更注重软背景;从项目角度来看商科和 MENG 硕士会更注重实习。

GRE,我不做过多赘述,因为我根本没考哈哈哈。按我的理解是 高GPA+高GRE>高GPA>低GPA+高GRE>低GPA+低GRE,如果GRE低,建议不交。 为什么不用交呢,是因为我个人申请感受来看,我没有什么项目是因为缺少GRE被拒了的。

不过还是要提一嘴,这个很看你申请具体的项目,比如 Gatech 的大部分项目就强制要求提交 GRE,而 CMU 也是一个很重标化的学校(但在我看来近年来有所减弱,因为今年很多项目也不强制递交GRE了)。

GPA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讲,我经历过一次转专业,导致我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自己的语言基础非常差, 开始学各种面向对象的知识,大规模化的继承(突然想起 C课设的老师说过,hdu学生,毕业前要写十万行代码,似乎我现在都没做到), 成绩非常的糟糕(这学期均分86-87左右)。

我其实不是很适合上课听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模式),加上这个学期忙了很多社团活动,课业压力也因为转专业学分的原因非常大(我在大二大三几个学期的学分基本没有低于过33分)。 之后我就开始反思:应该怎么去学?我有尝试过cs自学指南一些课,不过说实话自己并不是很坚持的人,但是还是会找一些课外去弥补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大话数据结构,CSAPP)

还有,特别是我们班同学真的很互帮互助,非常感谢。当有一群很努力的朋友一起围着的时候,你也会很有动力,并且因为我的基础薄弱,他们也经常指点我。 加上我们班在学期末都会组织一个分享会,就是每个科目都有同学上去过一遍整个科目的知识点,讲讲考试的重点,每门科目大约两三个小时,其实已经能概括完试卷上80%的知识点了。

在往后的学期里也是很努力的补分,才把绩点拉到90以上。

想多说一点的事,大家应该知道,GPA本身和你的努力程度并不成线性相关,如果从60-80可能需要一分努力,从80-90就需要十分,90以上的边际效应就更强了,请适时考虑性价比这个问题。

语言

我选择的是托福,这个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非常重听力的考试。不过现在网课上过来的感受也是,即使听力很高了,上课你还是听不懂。

实在是不想回忆这一段内容,我决定将我演讲的outline贴在下面(偷懒):

托福真的是我考了四年的事情,非常的痛苦,甚至在去年十月份的时候,我都还只有80+的成绩,这也导致了我后面的申请策略上的一些问题

71 是23年的成绩

每次考完 我都有种 这辈子不想再考了感觉,然后就不想学,摆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加上畏考的心理,我甚至从去年的5月左右重新捡起托福到10月(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每天起码是8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学习)都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提升

其实真的学的很崩溃

后面去反思这件事,其实我也算努力过的了,托福官方统计,要4次才能考到理想分数,但托福的平均分好像就80+吧,加上本来的英语基础就不好,anyway

学习上,我觉得其实早期我的刷题量和词汇量已经是够了的,听力 环境 口语是我最大的问题,环境上(在考场里听别人点鼠标都会受不了) 后来就是心态上的调整,反正都考了这么多次了,已经无所谓了,大不了再多学一年。 听力 口语我是一起的,泛听我不确定对托福有没有用,我能感受到 看看美剧 或者 youtube会好很多,但是 托福还是不行。所以精听还是一定要做的。口语 我回家了以后,中间考了一次 duolingo 加上有几个学校要video essay,我每天就是 对着 摄像头练习一两个小时,坐累了就站起来,对着镜子瞎说,复盘,这是我的的确确感受到 听口写会一起进步的时候(写 也包括 对文书的调整,因为和中介老师只签了十篇文书,后续的文书都是自己重新写过的)最后 重新准备了三个星期左右(这次大概就学个半天,口语写作都是和GPT练),竟然就出分了,真的很amazing。

Duolingo我觉得值得尝试(如果时间比较紧张,并且很多学校也认可这个成绩 UW UIUC JHU CU NYU) 也是老师推荐的,很明显的,duolingo 很吃大量练习,不过 duolingo 的练习并没有托福强度这么大。

语言我也觉得自己给不了什么很好的建议,至于报班这件事,我自己确实花了很多money,我感觉过来,技巧性的东西 学一遍,你要反复运用就可以了(B站其实也有很多资源),剩下的确实还是能力的问题。我愿意报班可能也会有种 拿钱消灾的心态,虽然也很努力(可能是不在走路,是对着南墙狠狠的撞),但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感觉真的很不好。

要有什么其他建议的话,那确实就是早点准备,但是心态一定要放平,还是那句:人生的容错远远超过你的想象(谢谢Lulu老师)。

软背景

我把软背景分为了四个模块,分别是交换科研实习竞赛。我会比较侧重讲科研和竞赛,因为我自己在这两个方面了解的比较多。

交换

交换包括了 学分项目,暑研等等

我看来,交换有两个很重要的点,认可度和可信度。

以NU为例,这是一所很偏好海本学校,当然这个海包括了中外合办,你会发现有一些 GPA3.2,3.4的案例,但大部分陆本 GPA 再高也很少要(排除清北华五外)

那在交换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成绩单,你的成绩单能让他们产生这样的认知:你能够适应国外的教学体制,这是认可度;并且比较好的海外成绩单的成绩,是对成绩的可信度很大加分。

甚至好一些的情况,你能拿到推荐信,这是我认为在申请中非常重要的东西。你要知道,国外教授的推荐信往往是拿自己的声誉做担保,来推荐学生去某个学校深造。 相比之下,国内的推荐信,大家都知道,已经被“好”,“最好”,“百里挑一”,“千载难逢”等等等等说烂了,所有教授的内容都如出一辙。因此,海外教授的推荐信更被 admission office 认可。

额外提一嘴,我认识的一个同学,通过 CSC奖学金到 Canada 进行了交换。大家都知道 CSC奖学金去美国交换非常不易,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加拿大,欧陆的项目尝试一下。

科研

我也是很误打误撞型的,不过我开始就是对大学的老师有一种美好的幻想,觉得老师都是很好的,就很主动去约老师,希望能不能得到一些指导或者帮助。 在我选定导师的时候也是这样,希望老师能够了解自己的未来规划,自己也很能和老师有一个长期的良好关系。

当然,科研这个事本身就是不能急于求成,老师对你的规划也是一步步的,也总是要有一定的编程基础才能做一些科研,而且课题也不能很难,通常都是学长带着指导的。 但也要有耐心,因为实验和写作都是一次次的反复,不断的调整,你才能慢慢变好。

甚至你不能指望导师给你带来什么,最多是指明一个方向, 后续都是你自己去读文献,实验,慢慢完成的(这点在研究生上也是通用的,你要意识到,大部分的导师给你的是资源,机会和平台而不是 手把手的教你怎么发论文)

最后产出了一篇论文,一篇在投论文(这一篇我做了已经一年半了,你要接受,即使你花了这么多时间,你做出来的东西也是依托答辩,update:已经给KDD一脚踹死了,也失去心力将这篇论文继续投出去了)和一篇专利。

实习

我认为这个实习是相当重要的,虽然和交换一样,我并没有特别好的经历。

我能提醒大家的点,大概有这几个。首先,big title 固然重要,但是你做的内容应该也是重要的,这是技术或者能力的体现, 很简单的在现实中的映射就是,你不是92毕业的,但你比92强,只是在平均水平上,92通常会大于其他学校,但到个人头上,是很 case by case 的。

第二个点是,像CMU,Wisc(很好的学校 CSPMP)的一些项目,可能就会比较注重实习方面的经历,这个每个项目的特点,我后面会提及一些,但具体的还是需要大家自己花时间在上面,毕竟这么多项目我确实也讲不来。

竞赛

我认为 hdu 是一个有很好竞赛氛围的学校(但不代表我支持学校这样在竞赛中的高投入,但这确实是对一个缺少经费的理工科学校最低成本提升学生素质的方法), 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不断的试错,磨合,组成一个好团队,好团队不仅仅是给你带来奖的团队,而是陪你一起成长的人,朋友。

杭电的竞赛资源很多,这点无可质疑,ACM,数模,智能车,大挑小挑等等 成绩其实都不错而且你要是想惨与 并不是很难,组建一个好的团队 就很重要了。

我竞赛经历是相当丰富的,但也没有什么大奖。我进来打过了大大小小差不多十次左右的数模吧,美赛H和国赛省二可能并不是很好。 插入一句,这个竞赛确实在经验上丰富了我很多,但在我意识到,再努力可能也就是奖项上的努力,并且当时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我们团队也就放弃了数模这件事。后来我还参与了像服务外包,证投等一些项目。

对于我来说,成果比较好的应该就是大创吧,我们团队是学校第一(大家真的都很努力,在后来的挑战杯,我们好像只有校二吧,所以不同竞赛的特性真的很不一样(为了拿奖,一定还是要按照特性来准备),挑战杯,你需要准备的可能就是积累很久的成果), 唯二重点领域支持,所以我在CV中强调的也就是这个项目,写上,我们做了什么事,(我们的系统是)给多少的婴幼儿带来了有效的治疗(这是我不知道在哪看到,美国大学可能会比较喜好,那些愿意为社会做贡献的学生,你的创新,点子怎么给社会,社区带来了怎样的贡献)

这里产出了一篇专利,一篇软著。

申请以及中介

先来谈谈中介,在整个申请流程上,中介帮你做的无非就这三件事:规划选校文书。规划,应该是前面这一部分需要准备些什么中提到的, 而后两者则是这个阶段比较重要的事情了,我会展开的更多。

规划

规划简单点来说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完成合适的事情,如果你是一个很有规划,自制能力,并且不喜欢被拘束的学生,这条完全可以由自己来进行掌控, 虽然我自己确实掌控出事了(托福没考出来),但我规划这件事本身就是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这应该是你在大学的一门必修课。

选校(选项目)

这可能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但是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在选校的过程中,会突然发现,原来有这么一个项目很适合我,会非常的开心。

这个点上,其实我自己也不是很担心,甚至我觉得我对我需要申请的相关项目的了解会比我的中介老师还要丰富, 因为你要关注的包括学校,地理位置,项目质量(课程,COOP CPT OPT),项目大小(人数规模),课程设置,费用,回国认可度等等的各类问题,综合考量之下,选出最适合自己的。

PS:美国真的有很多宝藏学校,只是在大陆知名度确实太低了,Vandy,圣母,Lehigh等等,这些需要自己去发现,但可能也是一个挖宝的过程,也需要承担一些风险。

如果本身无所谓世俗喧嚣,并且希望去科研,我觉得一些小城市也不是很差的选择(ucsb);但目的性很强的就业,那么地理位置就非常重要的(UW, UC); 费用的高低(UFL,wisc,UW,Gatech)Vs(rank很高的私校)整体费用相差可能超过一倍,甚至贵的在某些方面不如便宜的。

那么需要做的事,就是先选定自己大概申请的范围 DS,ECE,CS, CS+Urban + 一些宝藏项目,OpenCS 小红书,一亩三分地,Google,学校官网(学院级别的)

看的差不多了,你也就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了,但请大胆一些,如果有两三个保底在,那可以尝试申的更激进一点。

文书

这个我是相当不自信的,所以确实需要一个老师来带着我改(这也是我选择需要中介的主要原因), 大概就是头脑风暴一下,你要将你自己的故事讲出来(为什么做,怎么做和结果是什么)。

你的大学应该是串了珠子的一条线,而不是离散的,或是散落的珍珠。 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件事就是我看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候,特别是博士毕业论文。他们的毕业论文就代表了他们的五年研究生生涯,是怎么开始这个课题, 把你这五年的研究都写在厚厚的毕业论文之中,你这五年做的大部分的内容都会在最后,写成这样一本书。

这里,我和一个老师聊过(不是留学相关的老师),他很建议我把写文书也当作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写,让文书老师知道如何改,相当于,文书老师也只是一个辅导作用,你要知道,留学这件事,本身就是你自己的事,而且他一点都不难,只是你没有这个看似需要非常老道的经验。 自己亲身经历一遍,反而才是对待留学比较正确的样子。

不过身边也有很多同学,把材料通通丢给机构,让他们处理好即可,非常的省心省力。都是选择吧,没什么评判的,适合自己就好。

那需不需要中介呢

结合我上面提到的三点,你就会知道,到底需不需要中介,需要怎么样的中介。

我自己大概在一年半前时间,就是聊了大概大大小小的十多家机构,每天都在地铁跑来跑去,我一定要线下见过,聊一聊才能看出是不是“情投意合”,最后选择了适合自己的。

Tips:有学长学姐推荐是最好的,并且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杭州这个城市。


大概也就这些了,如果后续想起什么我还会补充的,我把当时Pre所用的PPT放在 Googledoc 上,方便大家更好食用。

如果想和我聊一些留学的内容或者做一些咨询,也非常欢迎联系我!

Hello
Built with Hugo
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

Made by Fengze · 2025